[筆記] 認知人因工程 Cognitive Ergonomics(二)

上個章節主要描述理論層面的認知心理學,而現在這章節,主要描述一些
實驗方法與心理學派


19世紀後期

自省(Introspection)的實驗方法是自我觀察並且回答自我的感受、想法、需求,但這容易產生太過主觀的答案。

相對於自省,另一個方法是「出聲思考法(Think aloud protocol)」,顧名思義就是大聲說出你的每個步驟的想法,但容易產生顧此失彼的問題。

20世紀初~20世紀中期

這個時期出現了所謂的「行為學派(Behaviorists)」,就是在反駁自省不是一種科學的方式,換句話說就是不夠客觀。行為學派認為只有可以觀察的行為,才是有用的資訊

但這學派的盲點在於:
1. 相同的刺激,會有不同的結果。這該如何解釋?
2. 遇到複雜的情況時,人類的處理狀況如何解釋?
3. 黑盒子,即為人類的心靈層次的部份,無法解釋。

20世紀中期~現今

從50年代開始,出現了所謂的『認知心理學(Cognitive psychology)』,認知心理學的重點放在了資訊的處理(Information-Processing),學者們認為當人受到一個刺激,最後有了反應,是一連串的資訊處理過程,從感覺器官接收 > 回大腦解碼 > 儲存 > 在應用 > 回應。

人類資訊處理流程(Human Information Processing),隨著電腦資訊系統架構的發展,似乎也可以套用在人類處理訊息的模式上,Broadbend 學者在 1985年所提出這個理論,解決了自省無法說明無意識的人類行為,也闡述了人類在處理資訊的流程。

實驗心理學(Experimental Psychology),實驗心理學是從過去的理論,尋求實驗方法來做證明。如:Posner (1978)提出的探照燈原理「Spotlight Theory」,Miller (1956) Magic Number 7 +- 2。

提醒

本站內容即日起將轉到另一站上轉跳~