學者 Johannes Muller 提出了,人類能有不同的感覺是因為,一個特定神經只能傳遞一種特殊的感覺,像是視神經只能傳遞光的感覺。
心理物理學(Psychophysics),其目的就是在量測感覺(Measuring sensation),因為是量測,所以有個相當重要的名稱「閾值(Thresholds)」,而其中「絕對閾值(Absolute threshold)」意指能引起感覺的最小物理刺激量。另外就是「閾值的差異(Difference threshold)」意指讓人感覺產生明顯差異的兩個刺激量間的差距。
這張圖可以明顯解釋閾值的意思,假設上圖是一個燈光實驗,有盞燈的開關是旋轉式的,當轉到5之前,大家還沒有明顯的感覺到亮燈,當一超過5大部分的人就能感覺到燈被打開了,因此5這個值就是一個「絕對閾值」。
1834-Weber's law:差異閾限(Ratio of the difference threshold )隨著標準刺激的增加而呈線性增加(其限制在非常大的刺激時,會不準)。
1860-Gustav Theodor Fechner 發展出「Fechner's law(費希納定律)」,刺激的物理量在還不大的時候,不需要很大的差異就心理能感覺到差別,但刺激的物理量逐漸增大時,在心理上要能感受到同樣的差異,則需要更大的刺激變化。(引用來源)
1936-Stevens’ power law :P=K*Sn (P=感受強度,K=常數,S=刺激強度的次數,n=對力量的提昇)
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
什麼叫做資訊(What is Information)?
所謂資訊,就是為了減少不確定性(Uncertainty reduction)。
資訊理論(Information Theory),最早是由通訊工程師所發展出來的,目的在於如何量化在傳遞的資訊,爾後,被心理學家認為可以用量化人類資訊處理的模式。
資訊量(H)的最小單位為「位元(Bit)」,而量化的公式如下:
其中H表示資訊量,P表示事件發生的機率。因此,事件發生的機率越小的話,所含的資訊量就越大。比方說,「太陽每天早上會升起」,這個資訊所含的資訊量就非常小,「xxx,你被二一了!」,這事件發生的機率就低很多,所以資訊量非常非常的大。
而一連串的事件,所含的平均資訊量為: